在我10岁那年,妈妈应英国BBC广播企业的邀请去英国参观访问,回来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英国的历史及文化,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沉稳优雅之风范,并让我看了近百张她在英国拍摄的图片。在我那幼小的心灵中,英国这个词,便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。我期待着有那样一天可以到那里走走看看。想不到两年后,我如愿以偿,迷迷糊糊地按妈妈的意愿与推荐踏上了这条前往英国的求学的道路。 至今,我都记得临走时妈妈红肿的双眼和那哽咽的样子。儿行千里母担心,世间有哪位妈妈舍得让我们的孩子一个人闯荡漂泊到地球的另一边,她们何尝不是为了大家进到好的学校、交到好的朋友、呼吸到好的空气?!现在回首往事,我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爸爸妈妈心啊! 在英国生活快10年时间了,还记得那年9月,孤身上路,前途未卜,心中戚然的感受;还记得亲友相送,临别依依;还记得初到英伦,天方破晓,细雨纷扬,出得机场时体倦心疲。漂泊江湖,只不过寄人篱下。 大学校园里有很多中国人。有些非常传统,背着书包,时不时站在路边拿出书本与同学对题。有些则是时髦的装束,红的、黄的、绿的五颜六色的头发引人注目。听说有家极富有些孩子,读预科英文班3年都没通过。也有一些离家更早的孩子,在周末到赌场里面去玩,喝醉了酒和那些英国人一样打架吵闹 回首往事,所有已如过眼烟云,英伦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,而是一个充满恐惧与失落、充满目的与方向的战场。在这个欧洲历史上推进工业革命和当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英伦,此时此刻在我的脑海中并无华兹华斯笔下的伦敦桥、泰晤士河的雾都之美,却不时浮现出像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一类的诗句,这不可以不算是自我的一大迷失。 常听有人说他们是这样地向往和迷恋英伦,常听有人说再过多长时间中国的进步或许才能赶上英国。难道你觉得上下五千年辉煌璀璨的华夏文化能被英国文化所代替吗?难道你觉得自由与富足就是大家唯一所追求的精神家园吗?难道你觉得有了法制就足以治国平天下了吗?诚然,英式的规范化有大家的可学之处,可是百年千年之后,中国也不可能成为英国的翻版。就像成为英国公民,也改变不了黑双眼黑头发黄皮肤的特点,改变不了祖先烙在大家身上的印记一样。不管你为之骄傲还是羞于承认,流淌在心里的血、携带在体内的基因,都注定了这个没办法更改的事实。 每每在节日里,总会想起万里以外的家人、朋友,想起大家一块度过的美好时光,与那些古老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出国是一条不归路?生活不是凭空留白的,总会伴有阅历的增长、观念的更新、性情的成熟,即使这样,也不必操之过急,反正成长如煎熬中药,火候不到,终是不成,生命依然,一直同源同宗。或许就是如此,异乡的土地上,我有几分力不从心,我恪己而为。 我常想,假如有一天清晨醒来,发现自己还躺在家里温暖的床上,那样,我还是否会像10年前一样,懵懂新奇地拉门离开,开始内心永无止境的流浪,思念随之起身,涨溢成丰盈的满月。心中有个男女朋友,身外有个世界,我不了解我应该是哪一个?远方的家园就像珍藏于心的男女朋友,尽管那样渴望去闯荡外面的世界,对家的思念却时时痛在心底。在每一条通往前方的路上,好像都看得见家的影子,那里,才是我最后的归宿。有感于此,成诗一首,题为《望月抒怀》秋风萧瑟传忧伤,月色无光雾茫茫。吾自孤坐牛津城,身不由己在他乡。触景凄凉使君伤,不尽辛酸泪满腔。雏鹰哪知高飞险,早岁难明世事艰。